English

勾起儿时的记忆

2000-10-12 来源:生活时报 江珊 我有话说

《哈利·波特》进入中国图书市场没几天,便拥有了一群读者。资料显示,这本书在国外的读者中40%是成年人。在国内,这本书的成年读者也不在少数。成年人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他们从中找回了自己多年前的记忆。

“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仅用几天便读完此书的彭小培在保险公司任职,如今他已过了而立之年。“虽然我还没到那种可以称得上是怀旧的年龄,但看完这本书后难免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

王瑞琴女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的主任。在国内,她是较早看过此书的人之一。她持的观点同彭先生一样。“书中除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写得十分到位以外,他的两个好伙伴罗恩和赫敏也描写得非常好。女学生赫敏聪明,功课老是全班第一名,而且总想管别人”。王瑞琴说赫敏很像自己小的时候。“我当时在班上是大队长,也是总想管着别人”。

有人认为,人的一生中只有头20年是最充实的。因为在这个时期,任何事物都是新鲜的。而过了三十,到四、五十岁时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好像车在高速公路上只有直行,如果而没有转弯的话你就会觉得很单调”,彭先生说。

“记得上学时,我们骑着那种竹杆扫帚满处跑,也追着打过闹过。我们也追着踢一个球,虽然不像魔法学校里的学生们他们那样骑着扫帚满天飞那样神奇,但感觉还是很新鲜的”。显然,彭先生是怀着儿时的记忆看完《哈利·波特》的。

《哈利·波特》中有关幻想的描写也使中国的成年读者钦佩不已。“书中的鬼魂要过生日,他所谓的生日就是他死的那一天,叫鬼日”。可能由于有当老师的经历,彭先生的一大兴趣就是喜欢读各种书。“中国的一些儿童文学说出的话都十分成人化,幻想的东西也少”。

“书中写魔法学校的孩子们打的球有点像现实生活的篮球,又有点像足球,但它又有自己神奇的一面———骑着魔法扫帚在天上打……这种想象能让人找到一种共鸣的感觉”,彭先生说,“我们这个年代的经历是一只脚在传统里,一只脚在现代里,因为我们经历过文革,在最初的一段记忆里我们有的时候很开放,但有的时候又很保守。再有小的时候家里管得比较严,有许多想法都没有实现,比如说淘气,不想做作业,害怕考试……”

在彭先生眼中,《哈利·波特》的高潮体现了人自身的斗争。“最后与恶魔伏地魔的大战说明了这个问题。伏地魔总是败而不死,总是界乎人与鬼魂之中,我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欲,人总有好的一方面的欲望,也有坏的一方面的欲望,就像关在瓶子里的魔鬼,它有的时候就要蹦出来和你做斗争,然后你把它打败了,它也是死不了的,只能给它摁在哪个角落里”。

彭先生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主人公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个人。在他身上可以找出普通儿童的身影。“哈利·波特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少年,他有烦恼,也有孩子那种天真劲儿,他与伏地魔做斗争的时候也有没设计好的时候,他也很沮丧。我们有的作品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界定十分分明”。

《哈利·波特》在结构上有武侠的特征,也有侦探小说的韵味。在这本书中,人们既能感受到神话的魅力,也可以体会现实生活的滋味。成年读者说,“它表现出来的属于人类本身的善良和纯真是共同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